【史海鉤沉】海峽兩岸閩南話的淵源及發(fā)展(5)
時間:2024-11-01 09:11 瀏覽量:
     明朝天啟元年(1621年),鄭芝龍參與顏思齊為首的海盜商人,對日本進行海上貿易。他們在日本舉事奪權未成而逃到臺灣。顏思齊死后,公推鄭芝龍為首領,以臺灣為根據(jù)地,設立佐謀、督造、主餉、監(jiān)守、先鋒等職位,對當?shù)鼐用駥嵭泄芾?,一方面進行海盜活動,一方面進行對外貿易。崇禎元年(1628年),鄭芝龍接受明朝的招撫,擔任海上游擊之職,先后平定東南沿海的海盜活動,成為最大的海上貿易集團。當時,福建發(fā)生特大旱災,出現(xiàn)嚴重饑荒,很多人餓死,慘不忍睹。經(jīng)福建巡撫熊文燦的批準,鄭芝龍招募饑民數(shù)萬人,用海船運載到臺灣,每人發(fā)給白銀三兩,每三人分給耕牛一頭,組織他們開墾荒地,生產自救,度過難關。這是臺灣有史以來大批移民的創(chuàng)舉,對臺灣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開發(fā),特別是將閩南話帶到臺灣流行和傳播,起了一定作用。后來,臺被荷蘭殖民者占領。

    順治十八年(1661年)四月二十一日,鄭成功下令進軍東渡臺灣,統(tǒng)率25000名官兵,乘坐400多艘戰(zhàn)船,從金門料羅灣浩浩蕩蕩出發(fā)。后來,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,使淪陷38年的寶島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,成為舉世公認的民族英雄。他著手將大陸的政治制度和文教制度移植到臺灣,更突出的貢獻是寓兵于農,教民農耕,擇地蓋屋,建立城市,開展貿易,對外通商。這是第二次大批移民取得的成就,也將閩南話在臺灣更進一步地推廣。

    (來源:晉江史志2008.1)

   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