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產(chǎn)地及流傳區(qū)域:龍湖
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藝:主要原料有三層肉、五香粉、鹽、蒜瓣。
1.選用三層肉,剔掉肉皮,細切成一塊塊的小薄片;
2.滑入加熱的油鍋,與五香粉、鹽、蒜瓣等調(diào)料熬煮約1小時;
3.撈起再入鍋,再下油,加熱榨,直至榨盡最后一滴油,豬肉從油面浮起就是豬油粕。
【小吃小品】
孩提時,大人喝酒,下酒的,就是土豆,或者豬油粕。饞嘴的小孩,躡手躡腳地蹭過去,趁人不備,迅速從桌上抓起一塊豬油粕塞入嘴,咔嚓一聲,肥的油香,瘦的焦味,旋即滿嘴充盈。
時光倒流,記憶好像仍然駐留在那個有豬油粕吃的年代,心里莫名溫暖,莫名幸福。
豬油粕是物質(zhì)匱乏時代,上帝賜予閩南人家的美味。其實,豬油粕是豬肉熬油遺下的殘渣,對崇尚綠色食品的人來說,避之還唯恐不及,大啖特啖則就談不上了。
讀過新加坡女作家尤今描繪豬油粕的文字時,無肉不歡的人往往驚嘆于文學(xué)語言的無限虛構(gòu),而忽略了那視豬油粕為珍品的美食記憶。“豬油渣,是人間罕見的美味。極端的脆,輕輕一咬,‘咔嚓’一聲,天崩地裂,小小一團豬油像噴泉一樣,猛地激射而出,芬芳四溢,那種達于極致的酥香,使腦細胞也大大地受到了震蕩,驚嘆之余,魂魄悠悠出竅?!边@個讓女作家魂魄出竅的豬油粕,如今已漸行漸遠了。
但在龍湖衙口,不但能找到這一風(fēng)味,而且還是遠銷東南亞的特產(chǎn)。衙口遍布著十多家專事豬油粕的廠子,銷量不小,回鄉(xiāng)的華僑總忘不了帶些回去作為禮品贈送新朋故舊。
豬油粕據(jù)說由舊時一個屠戶所創(chuàng),伊將賣剩的肉油炸了放著,不想,這無心之舉卻做出人間美味來。
衙口制作的豬油粕當(dāng)然沒有這樣簡單。選用的是三層肉,最好是豬頸肉,剔去肉皮,切成小薄片。為什么要薄呢?厚的膩,口感差,而薄的,易炸透,吃起來脆而不膩。不明就里的食客拒豬油粕于千里,大概擔(dān)心豬油中膽固醇含量高。事實并非如此。豬肉欲成粕,需經(jīng)約1小時的熬煮,然后撈起入鍋,再下油炸,直至榨盡最后一滴油為止,這個時候從油面上浮起來的就是貨真價實的豬油粕了。
衙口豬油粕吃起來生脆,食畢,伸舌繞齒的,大概是不舍那咸香,非得以舌過一遍。那咸香,來自于特殊調(diào)料,如鹽、五香粉等,有的還添了蒜瓣,這樣的豬油粕,就不僅有香氣,還雜有其他味,更有嚼頭。
仲夏,黃昏里,榕樹下,邀三兩好友,沽七八兩小白酒,掰塊豬油粕,細嚼慢咽,再剝幾顆衙口土豆,把酒話“虎卵”(聊天),愜意若神仙。
這生活,簡單,很閩南,那純粹,難以言傳。不勝酒力者,只拿那豬油粕,下面線煮粉條,或者與魚干、蝦米等和一碗番薯粉羹。當(dāng)然,這吃法奢侈堂皇,滋味之佳,更不必說了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(dāng)前頁面